重走韶山红色水利实践路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团以科技赋能灌区绿色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6 作者:
6月30日至7月4日,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团赴湘潭市韶山灌区开展“重走毛泽东水利实践调研之路”暑期实践,以调查研究、知识科普、科技服务“组合拳”,推动红色水利精神传承,助力灌区科技升级。
科技智囊下沉:田间地头解民忧
“终于盼来了‘科技智囊团’!”6月30日清晨,湘潭县石潭镇种粮大户王建军踩着露水,拉着崔钢博士直奔稻田。博士团成员蹲坐在田埂边,用笔记本记录农户们的“急难愁盼”,一场“田间问诊”由此展开。针对调研中“大型设备不适小地块、智能农机操作难”“渠系渗漏、灌溉效率低下”等高频问题反馈,博士团建议推广可拆卸轻便农机以适配小地块需求;采用生态混凝土修复方案,兼顾成本节约与生态修复,并推进适老化改造突破困境。
1.
2.
3.
4.
校地协同攻坚:灌区发展破难题
韶山灌区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近年来紧抓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启动“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博士团前往楠竹长虹渡槽、涓上飞涟渡槽两大关键项目实地考察。项目技术负责人卢超就渡槽采用的“定向控制爆破”“跳仓浇筑”等“硬核”工艺及如何提升灌溉效益重点讲解。技术交流会上,欧阳赞博士以《低空经济赋能农水治理:场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题授课,深刻解析无人机低空巡检、数字孪生建模等前沿技术,阐述农业水利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座谈环节,双方就工程防水聚脲技术、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户管理开展激烈的探讨,为推动韶山灌区绿色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据悉,自2020年以来,韶山灌区已与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和灌溉试验站,以旋转滚刀式丝草切割机为代表的3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接下来,双方将进一步依托博士团,聚焦“高校科研+灌区实践”模式,开展“‘十四五’续建配套灌溉效益评价”“无人机巡检”等5项合作,致力打造南方智慧水利示范样本。
- 6.
红色基因解码:激活文旅新动能
博士团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重要理念为指引,深入实地探访毛泽东同志组织和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银田寺。通过史料研读与专题研讨,深入挖掘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与治水智慧,解密红色文化与水利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红色“农”文旅融合创新有效路径。
在银田镇的稻梦田园项目区,博士团了解到该项目区以农旅融合为核心,打造集观光游览、农耕文化展示、乡村农事体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据负责人介绍,园区在发展中面临“客流量不足、商业变现能力薄弱”的现实挑战。农业水利博士喻启华现场诊断:“农旅融合的核心是让游客‘留下来、消费掉、再回来’”,她建议构建“水利景观+农旅体验”特色IP,将灌区水利工程纳入旅游环线,开发渠系探秘、水文化研学等差异化旅游产品。
7.
8.
此次“重走毛泽东水利实践调研之路”博士团既是一次红色水利精神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从田间地头的“精准问诊”到项目现场的“深度研讨”,再到红色文旅的“创新破题”,博士团以专业知识回应民生需求,用科研力量助力灌区升级,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